首頁 >>醫(yī)院訊息
透過數(shù)字看祭掃,,“文明”很直觀,!
清明小長假市屬殯葬服務單位接待祭掃群眾95.2萬余人次
天津日報訊(記者 韓雯)作為傳統(tǒng)習俗,祭掃是清明節(jié)的重要主題,。根據(jù)民政部門的統(tǒng)計,,清明小長假,僅市屬殯葬服務單位(市第一,、第二,、第三殯儀館以及天津?qū)媹@、天津憩園)就接待祭掃群眾95.2萬余人次,、車輛19.5萬余輛,。記者在采訪中發(fā)現(xiàn),群眾在祭掃時,,用鮮花替代紙錢,、用詠誦替代鞭炮、用思念替代香燭,,一股股文明祭掃“新風尚”正在津沽大地悄然成風,。
什么是最打動人心的緬懷?從市第一,、第二殯儀館舉辦的“都市文明 集體共祭”活動中可以找到答案,。一枝潔白的菊花,,一盞搖曳著星光的燭杯,一首舒緩低沉的月光曲,,一篇感人至深的共祭詞……在文明肅穆的氛圍中,,在主持人飽含深情的話語中,思念的淚水不由自主地從眼角溢出,。作為首次參與者,,家住南開區(qū)長虹街的孫苗杰說,當音樂響起的那刻起,,塵封的記憶一下子被打開,,仿佛回到了過去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光。
今年的祭掃,,也刷新了孫苗杰對祭掃方式的固有觀念,。他說,以前,,祭掃是“負重前行”,,大包小包的紙錢、金元寶,,還有香爐,、供品,如今,,祭掃是“輕裝上陣”,,逝者的遺像、靈位牌,,還有一朵小白花,,同樣可以追思祭拜先人。
市民政局殯葬處處長張悅東介紹,,今年清明祭掃活動啟動后,,市第一,、第二殯儀館每個周末都有集體共祭主場活動,,場場爆滿,為了滿足市民的需求,,兩個館又增設循環(huán)場次,,供沒報上名參與集體共祭的市民隨時選擇這種文明祭掃方式。目前,,在市第一,、第二殯儀館,參加集體共祭(含主場和循環(huán)場)的有近4000戶,、約1.3萬人,;使用文明祭奠室的有2.8萬戶,、11.3萬人。從統(tǒng)計結(jié)果看,,文明祭掃理念已深入人心,。
除了出行祭掃,還有一部分市民選擇“云祭掃”,,根據(jù)民政部門的統(tǒng)計,,清明小長假,網(wǎng)絡祭掃人數(shù)達到2.1萬人次,。
不見了香煙裊裊,,并不妨礙我們在追思中感悟生命;不見了喧囂吵鬧,,我們依舊在感恩中傳承責任,。張悅東說,祭掃重在表達感情,,這份感情并不蘊含于紙錢和鞭炮中,。一束菊花、良久靜思,,過程簡潔卻不簡單,,儀式肅穆而不敷衍,情感飽滿而不輕慢,,同樣可以傳承追思懷遠的傳統(tǒng)美德,,遠比那些污染環(huán)境的方式有意義多了。希望越來越多的市民采用更健康,、更環(huán)保的方式緬懷先人,,還清明節(jié)“清潔明凈”之義。